这篇总结讲透了新型电力系统!附舒印彪院士PPT

热度:1 发布时间:2024-11-17 05:11:59 来源:必发bf88


  据国网能源院预测,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将大幅增长,成为第一大电源。本文深度解读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阶段、特征及构建核心,并提供4份专家PPT,涵盖构建步骤、技术难题、实践案例及发展趋势。

  据国网能源院预测,到2030年,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约为12-16亿千瓦,发电量占比约为17%-25%,装机规模将超煤电成第一大电源!

  本文将为朋友们深度解读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将分为哪些阶段、有哪些特征、构建核心是什么等问题。

  我还准备了4份专家PPT,涵盖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步骤、技术难题、实践案例、发展趋势等,强烈推荐大家下载学习!

  PPT来自舒印彪院士,在6月7日参加国际标准化大会时发表的演讲。主要观点如下:

  1、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,通过实施电能替代,碳排放强度下降34%,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减少22%。

  2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强四大体系建设,包括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体系、现代电网体系、智慧用能体系、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。

  3、应加快清洁发电、电网、储能、氢能、再电气化、CCS、数字化、标准化八大技术的创新及应用。

  PPT来自中国电科院的迟永宁主任,对电力系统碳中和路径,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,新能源并网的系统级问题进行分析,并得出以下结论:

  1、我国电力系统碳中和将经历碳达峰、深度低碳和零碳三个阶段,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,并加强综合能耗管理。

  2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系统电力电量平衡、安全与稳定控制、能源电力深度脱碳三大挑战,需要在电氢耦合、CCUS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。

  3、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技术挑战,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技术标准应用工作。

  PPT来自南网公司李岩副院长,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形态、挑战、实践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讲解:

  2、面临挑战: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,面临电力可靠供应挑战;系统呈现高度电力电子化,面临电力安全运行挑战;关键设备冗余度增加,运维成本高,面临电能经济供应挑战。

  3、南网实践:介绍了南方电网在特高压直流输电、电网柔性互联、新能源预测、虚拟电厂运营、自主化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实践。

  1、能源转型路径:PPT指出我国能源转型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,当前正处于非化石能源积极替代化石能源阶段,每年约提升5%-7%;

  2、电力达峰预测:PPT预测电力行业将在2029年前实现碳达峰,峰值在50亿吨左右;

  3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策略:PPT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未来发展三大策略,包括加快实现新能源向主体能源转变,大力推动源网荷储协同高效运行,加强技术攻关和体制机制创新。

  《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》基于我国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,以 2030 年、2045 年、 2060 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,制定新型电力系统“三步走”发展路径,即加速转型期(当前至 2030 年)、总体形成期(2030 年至 2045 年)、巩固完善期(2045 年至 2060 年),有计划、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“进度条”。

  结合资源潜力持续积极建设陆上和海上风电、光伏发电、重点 流域水电、沿海核电等非化石能源。

  新能源坚持集中式开发与 分布式开发并举,通过提升功率预测水平、配置调节性电源、储能等手段提升新能源可调可控能力,进一步通过智慧化调度 有效提升可靠替代能力,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,装 机占比超过40%,发电量占比超过 20%。

  作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举措,抽水蓄能结合系统实际需求科学布局,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 1.2 亿千瓦以上。

  以压缩空气储能、电化学储能、热(冷)储能、火电机组抽汽蓄能等日内调节为主的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并存,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“新能源 + 储能”电站、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储能、电网侧独立储能、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、共享储能等模式,在源、网、荷各侧开展布局应用,满足系统日内调节需求。

  各领域各行业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,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深入推进,交通领域新能源、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。

  电源低碳、减碳化发展,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主体电源,煤 电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。

  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,增速放缓,核电装机规模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,新能 源发展进一步提速,以新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步替代 化石能源发电,全社会各领域形成新能源可靠替代新局面,新 能源成为系统装机主体电源。

  新型电力系统进入成熟期,具有全新形态的电力系统全面建成。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,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。依托储能、构网控制、系统调节等重要功能,逐渐成 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和基础保障性电源。

  储电、储热、储气和储氢 等多种类储能设施有机结合,基于液氢和液氨的化学储能、压 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在容量、成本、效率等多方面取得 重大突破,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调 节和存储需求。

  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,就是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过程,而“以新能源为主体”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。

  但现实中,我国的电力生产仍以煤电为主,2020年我国全口径煤电发电量4.63万亿千瓦时,占全口径发电总量的比重为60.8%。除煤电外,新能源装机比重约26%,但发电量占比仅11.2%,说明离新能源发电成为主流,仍有漫长的进程。随着我国碳达峰、碳中和进程的推进,以风电、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量、发电量将逐步增加,我国电力清洁化程度也将大幅度提升。

  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,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灵活性,这是因为如果电力系统欠缺灵活性,当常规电源无法满足系统净负荷的变化时,需要在用电需求不足时削减新能源出力,或是在用电高峰时期切除负荷,分别对应的措施为“弃风弃光”和“有序用电”。

  总的来说,通过扩大调节电源规模,对燃煤、燃气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;增加储能容量,包括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;挖掘需求侧潜力,如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技术,是构建电网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基础,能为未来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提供保障。

  数字化浪潮同样影响新型电力系统进程,通过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5G 等,在发、输、变、配、用、储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应用,能推动电力系统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和可靠供电。

  发展数字化技术,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,推进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深度融合,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注入灵魂。

  完整的电力市场包括三大部分:电能量市场、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。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供需平衡过程中,电价政策和机制将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,未来还将与绿电、绿证、碳排放交易等市场联动,有效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,提升系统灵活性,服务“双碳”目标。

  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完善,通过现货市场、需求侧响应激励等多种市场化手段,动态管理需求侧灵活性资源,用电企业主动调整用电活动,减少或增加用电,或者向电网反送电,以促进电力供需平衡,同时最大化自身利益。从而推动需求侧灵活性大规模、高效率、可持续地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